真實世界資產(RWA) 賽道結合傳統金融與鏈上金融,在這之中也包含了市值 30 兆美元的美國國債市場,對於國債上鏈這件事,本文探討了五個鏈上美債的實驗。
(前情提要:科普|RWA現實世界資產有哪些?信貸、債券、不動產.. )
(背景補充:富爸爸:Fed加息害死股票 債券 房地產!下個崩盤的是「千兆美元」的衍生品市場 )
以太坊 ERC20 代幣標準在 2017 年帶來了鏈上融資 – ICO 的大爆發,基於 ERC721 的加密貓遊戲阻塞網路,一時間開發者暢想鏈上資產的無限可能性;最早的現實世界資產的概念(RWA)也在當時以 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的形式火爆。
歷史上每一次金融基礎設施的變革都是基於記帳方式的改變;從最早在櫃檯叫賣紙質證券,到電子化記帳,再到現在的代幣化上鏈,金融資產的表現形式不斷向效率、透明度、可信化演變。
STO 最初的火爆,由於法律架構的不完善,以及鏈上缺少金融基礎設施無疾而終。2020 的 DeFi 構建起一套近乎完整的鏈上金融基礎設施,發行、交易、借貸都能在鏈上高效執行,為後續傳統金融的進入帶來了發展動力。
在技術層面之外,法律法規的進展資產大規模上鏈帶來可能性,如新加坡、香港等政府探索性地發行相關牌照。
技術和法律的雙重推動下,讓區塊鏈上的一個代幣,能夠代表現實世界資產。恰好在當前的加密資產世界,鏈上的原生資產收益率在熊市中大幅度下降,主流借貸平臺穩定幣的質押收益僅為 2.5%,遠低於被認為是「無風險收益」的美國國債;當鏈上資產不再吸引人的時候,投資者開始探索現實世界資產。
美國國債擁有最好的流動性,和「廣泛認為」的最低風險,接近 5% 的「無風險」年化收益,吸引了海量的投資者。加密貨幣的持有者也期望參與其中,不僅僅是為其收益,也是對衝加密資產的風險。
新舊世界都有動力相互瞭解,鏈上國債產品作為一個試驗田開始湧現。本文探索了當前市面上五個鏈上國債專案,來分析其解決方案、法律架構、當前狀態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
發展動力:為什麼我們需要鏈上國債?
在探討這些方案之前,我們首先要理解「why」,發展動力到底是什麼;如果沒有發展動力,解決方案來自於技術和法律的結合,技術有優勢,需要有人有動力去推動方案的設計和相關法規的完善。
我們認為,來自於傳統金融和 web3 金融都有動力去實現推動鏈上資產的發展。
1. 為什麼傳統金融的投資者想要鏈上代幣化資產?
資產安全:在經歷多家銀行 / 金融機構的倒閉風波之後,傳統金融體系的黑箱已經不被廣泛信任;加密資產自託管的屬性,只要持有私鑰就保證對資產的控制權,讓投資者更希望能夠持有代幣化的加密資產。
資產靈活性:在代幣化上鏈之後,資產具有穿透性,能夠和其他金融應用無縫結合,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使用者體驗,降低使用成本,典型如借貸、質押、交易,甚至通過一定的智慧合約設計實現資產的可程式設計;
交易成本:交易、借貸通過鏈上智慧合約實現,沒有中介,資產在鏈上直接根據演算法清算、結算,也沒有由於複雜的傳統記帳方式和帳本不同步帶來繁瑣的 T+N 結算流程。
全球化:由於地域原因限制,一些投資者無法購買到他想要的資產;通過 DeFi 基礎設施,投資者有機會輕鬆接觸到全球的資產。
2. 為什麼 web3 投資者想要購買現實世界資產?
資產多元化:雖然加密資產種類繁多,從公鏈代幣、治理代幣、實用性代幣到 NFT 藝術品等等,但本質上,所有資產都具有高度相關性,從經濟角度講是同一型別的資產。以 NFT 為例,BAYC、Cryptopunk 等專案吸引了大量加密資產圈外的目光,甚至不少名人參與其中,但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資料分析,將前五名的藍籌 NFT 價格(USD 計價)和以太坊價格作比較,發現仍然高度相關。
加密資產投資者也希望分散化自己的風險,獲得一些加密世界以外的收益。現實世界資產相對更加多元化,有完善的合規、投資者保護工具和資訊披露要求,對加密投資者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投資標的,能夠實現資產的對衝和投資組合配置。
發展現狀
本文研究的專案包括:Matrixdock sTBT,Maple Finance,Ondo Finance OUSG,T protocol 和 Openeden。
其中,Matrixdock 的 sTBT 和 Ondo Finance 的 OUSG 在 2023 年 1 月份上線,分別有 71.8M 美元(67 個地址參與)和 118.4 M 美元的國債資產。Maple Finance 的 Cash management pool 和 Openeden 在 2023 年 5 月份宣佈產品上線,目前 Maple Finance 暫時沒有購買,Openeden 有 1.7M 美元資產,5 個地址參與。上述四個平臺提供的產品均需要投資者經過 KYC 並證明自己為合格投資者 / 機構,單次購買至少 100000 USDC。
T protocol 上線於 2023 年 3 月,其代幣底層資產為 MatrixDock 的 sTBT,通過代幣封裝移除白名單限制,實現無需許可的國債代幣,並嵌入數個 DeFi 協議中。目前總量約 6.8M 美元的國債資產,有近 300 個持幣地址。相關資料截止到 2023 年 5 月 11 日。
除 T protocol 以外,其他產品流程都分為鏈上鏈下兩個部分,其中參與的組成部分有:
- 發行方,一般為專案方設立的主體在鏈上部署的智慧合約。投資者投入 USDC,合約根據規則和設定的價格發行對應的國債代幣。
- 鏈上託管機構,投資者的 USDC 會有鏈上託管機構
- 出入金渠道,將發行方從投資者處募集的 USDC 兌換為 USD 到對應的託管方
- 國債管理方,一般需要為合規的基金主體或 SPV,將投資者的資金在公開市場上交易債券
- 第三方託管,管理方的國債託管在第三方持牌託管機構的帳戶中進行操作
由於鏈上國債產品是鏈上鏈下的結合,在鏈下側,和傳統金融流程一致,中間涉及多方,在託管、出入金等步驟仍然需要等待相關機構的清算和結算,並在各個環節都有摩擦。
鏈上國債案例 1:MatrixDock sTBT – 機構級美債上鏈嘗試
除 T protocol 以外,平臺的使用者體驗流程大致相同,以 MatrixDock 為例,其申購流程如下:
- 投資者需要通過 KYC 並驗證為合格投資者;平臺會將通過認證的投資者的錢包地址加入到白名單中,只有白名單地址能夠持有和操作 sTBT 代幣。
- 投資者將 USDC 傳送到平臺的智慧合約中,一般需要超過 100,000 USDC。
- USDC 會存在託管錢包中,通過出入金渠道兌換為 USD 到銀行帳戶中。
- 管理方在公開市場交易國債,國債由第三方機構託管
- 投資者購買之後,平臺需要 3 個紐約銀行工作日進行一系列操作,最終將確認購買的 sTBT 數量傳送到投資者的錢包中。
相對來說,申購流程需要三天時間,對於使用者並不友好。sTBT 採用 ERC1400 標準,實現代幣的變基(Rebasing),每個 sTBT 錨定 1 美元,收益通過變基實現(代幣餘額的增加)。
錨定 1 美元能夠讓 sTBT 能夠在 Curve 上和其他穩定幣之間進行交易,滑點和費用很低;白名單投資者也可以直接在 Curve 上交易 sTBT 獲得及時流動性;同時在 Curve 上提供流動效能夠獲得 Crv 代幣獎勵和手續費收入。
在 sTBT 會在每個紐約銀行工作日的 3PM 根據當天的國債市場收益情況,增加使用者錢包中對應的 sTBT 代幣數量。舉例來說,使用者錢包中 100 sTBT 對應 100 美元,若當天收益為 1%,在經過 rebase 過程之後,使用者錢包中會有 101 sTBT,對應 101 美元。
若當天國債市場公允價格下跌,使用者資產產生損失,使用者錢包中 sTBT 餘額不會減少,實際二級市場交易的公允價值會下跌。直到公允價值回歸之後才會繼續發生 rebase。
鏈上國債案例 2:T protocol – 無需許可的鏈上國債
T protocol 是基於 MatrixDock sTBT 實現的無需許可的鏈上國債專案,發行兩個代幣:
TBT,是 sTBT 的封裝,有 rebase 機制來將 TBT 價格錨定在 1 美元,從而能夠在 Curve 上進行交易
wTBT,是非 rebasing 的 ERC20 標準代幣,可以和 TBT 之間實現雙向兌換;和 TBT 的匯率會隨著 TBT rebase 後數量的增長而增加。
其中 TBT 能夠在二級市場交易,也能夠用 USDC 直接鑄造並立即將對應數量的 TBT 傳送給投資者,無需等待 sTBT 的鑄造時間。 T protocol 會收取相對較高的鑄造費用來覆蓋 sTBT 鑄造這段時間的利息成本。
wTBT 能夠通過跨鏈橋傳送到 Optimism Rollup 上,在去中心化交易所 Velodrome 上有流動性供使用者交易;提供流動效能夠同時獲得 Velodrome 平臺代幣獎勵和交易手續費收入。
未來發展趨勢和可能性
代幣標準
在對現有的鏈上國債專案研究的同時,我們注意到,計息債券的代幣標準尚不完善。大部分專案採用最基礎的 ERC20 代幣,通過預言機或直接為合約喂價來決定債券代幣的價格。ERC20 標準能夠相容借貸協議和質押協議,只要餵入能夠準確讀取的價格引數。
但在構建二級市場中則遇到困境。鏈上 AMM 都針對特定場景。對於債券,相對價格穩定,但價格仍有波動,並週期性會有分紅或利息;傳統債券市場採用訂單薄模式,訂單集中在現價附近,且交易者、做市商能夠快速對市場進行反應。而鏈上由於區塊鏈的特性訂單薄模式並不合適,各類 AMM 也各有取捨。
對於債券代幣來說,Uniswap V2 滑點過高;Uniswap V3 流動性集中能夠降低滑點,但在極端市場行情下,價格大幅度波動容易出區間導致流動性缺失;Curve 要求代幣價格錨定 1:1,但為實現在 Curve 上交易,Matrixdock sTBT 採用複雜的 rebase 機制增加了產品的複雜度。
DoDo 的 PMM 相對合適,但需要外部的預言機支援,無法實現價格發現機制。
AMM 更適合區塊鏈的場景,為適應 AMM 實現二級市場交易,可能會需要新的代幣標準。其中,Maple Finance 設計了 ERC2222,資金分發代幣(Fund Distribution Token,FDT),是 ERC20 代幣標準的拓展,實現代幣持有者對未來現金流的領取。
RWA 公鏈
RWA 的特殊資產屬性需要特定的預言機、資料服務、代幣標準,以及鏈上身份體系,當前主流的區塊鏈平臺並不能提供相關的主體和服務,RWA 相關的基礎設施,公鏈 /Layer 2 也會是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合規資產和 DeFi 的融合
在上述的鏈上國債平臺中,Ondo Finance 設計了借貸平臺 Flux Finance 來實現國債代幣 OUSG 的借貸。其中 OUSG 持有人需要經過 KYC 和合格投資者驗證加入白名單,而穩定幣流動性的提供方可以是無需許可的。Flux Finance 由另一個海外主體管理,與 Ondo Finance 本身的法律主體隔離。
MatrixDock 的 sTBT 和 Curve 做結合,但直接購買 sTBT 仍需要經過 KYC 加入白名單,相較於目前 70+M 的 sTBT 發行量,目前 Curve 上日交易量僅有數千美金。
T protocol 直接走無需許可的路線,可以任意將國債代幣轉化為其他形式的代幣,從而嵌入各類 DeFi 應用之中。
金融機構是高度受監管的。對於合規資產發行方,每發行額外的產品、開拓新的業務線都需要完備的法律流程,這也是為什麼合規產品推進困難的原因:
- 對公鏈作為金融基礎設施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的懷疑
- 對 AMM、借貸協議等新型協議的如何劃分到現有監管框架的理解方式
- 相關責任主體的明晰
結論
從實體、到電子化,到代幣化,金融資產永遠朝向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演進。Crypto 的世界由於其開放的特性,湧現出無數的創新,以太坊就是最大的創新試驗田,但也正是因為開放的特性,讓 RWA 的路很漫長,從技術的創新,到商業模式的探索,到和監管的溝通。但即使是股票的電子化也歷經數十年,當前鏈上 RWA 市場才不過數億的市場,相比於傳統金融動則兆的規模,美國國債三十兆的規模,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DigiFT 在探索自身發展路徑的同時,期待 RWA 的基礎設施、法律法規的推進,也會不斷關注各個專案方和開發者在此間取得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