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碳權交易所正式在本週 8 月 7 日掛牌上路。下文整理了多項與碳權交易有關的核心問題:什麼是碳權、如何交易…並帶讀者認識碳經濟與加密貨幣結合的三大熱門趨勢。
(前情提要:比特幣挖礦報告》算力創歷史新高、減半後「要漲到5萬鎂」才能營利)
(背景補充:比特幣「越挖越環保」!ESG分析師:碳排放三年已減半)
由台灣證券交易所和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初步資本額 10 億元)的台灣碳權交易所(TCX,Taiwan Carbon Solution Exchange)正式在本週一(8/7)於高雄軟體園區掛牌上路。
專家形容:碳權交易所的成立,將是推動台灣邁入 2050 年淨零排放的曙光。在「炭經濟」逐漸受重視的當下,動區為讀者整理說明:碳權是什麼、有什麼優缺點、如何交易…區塊鏈技術又能從中提供什麼幫助?
什麼是碳權(Carbon credit)?
「碳權」(Carbon credit)意指「排放碳的權利」,通常是以一公噸的碳排量作為計算單位。
碳權交易是一種市場機制,企業可以透過購買碳權來抵銷自身的碳排放,以合國內政府的碳排管制規範或達成企業自身訂立的碳中和年度目標,旨在幫助企業降低碳排放,促進社會的低碳轉型。
為什麼要推動碳權交易?
以下是一些關於碳權交易的優點:
- 可以促進企業和個人減碳
- 可以促進社會的低碳轉型
- 可以提高企業和個人對氣候變遷的關注
- 可以鼓勵企業和個人進行綠色投資
什麼是碳中和?
根據綠色和平說明:碳中和簡單來說是企業、組織或政府在一定時間制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標,能與植樹、使用再生能源等方式所累積的減碳量相互抵換,使大氣的碳排放量維持現狀、無增無減,達成「碳中和」的狀態。
台灣碳權交易所的業務
根據 TCX 董事長林修銘說明,最快今年底就可以提供國外碳權掛牌交易;但是在國內方面,目前還需要等待「氣候變遷因應法」訂定子法完備之後,才會開放交易,預計最快將在明年第 1 季開始交易。
目前 TCX 三大業務包括:
- 針對《氣候變遷因應法》,完成炭費訂定,推進國內碳權交易
- 國外碳權交易(最快年底開放)
- 提供碳顧問諮詢和教育宣導服務
台灣會有哪些碳權產品?
至於 TCX 會交易的碳權商品有哪些呢?官網表示將分為三大交易板塊:
。自願減量額度交易
所謂自願減量,是指非法律強制規定須減量的範圍,如業者自願減量後的超額碳權,即可透過碳交所賣給需要碳權的企業買家。
自願減量額度包括林業及非林業型專案,透過交易平台的多元減量誘因機制可激發各界投入減碳行列,再依照減量技術發展情形穩步調整對策,最終邁向淨零目標。
。增量抵換
抵換意思是說,當一間企業碳排放如有增量,那就需要透過其他來源進行抵換。
增量抵換額度包括多項減碳措施,如汰換老舊汽機車、照明設備、老舊農機及增氧設備,以及改用沼氣或生物質燃料等所取得之抵換額度等,這些抵換額度集合,可用於所規定之事業新設或變更排放源達一定規模之環評案需求。
。國外碳權交易
碳權怎樣取得?
基本上,台灣要取得國內碳權,依規定須為公司、工廠、行政單位等事業體(主要是擁有上述的自然碳匯和碳移除技術的公司),自然人不能申請。
事業體在向國內環保署申請自願減量專案,遞交計劃書並通過第三方確證,專案成功註冊並執行計畫後,再經第三方查證並檢驗執行成果後,授權機構才會核發碳權。
個人種樹也能換成碳權嗎?
依據環境資訊中心報告,由於碳權認定有嚴格的標準與科學依據。以國內來說,要取得碳權,必須採用環保署認可的方法學,並接軌國際規範、經過環保署及第三方驗證機構把關,才會獲得碳權。
因此台灣要取得國內碳權,依規定須為公司、工廠、行政單位等事業體(主要是擁有上述的自然碳匯和碳移除技術的公司)。
交易如何進行?
另外,台灣碳權交易屬於自願型碳交易市場,國內法規管制的排碳大戶產業以及需達成碳中和目標的企業等碳權主要買方,可在市場中購滿聯合國/獨立機構認可的碳權(減量額度)。
且據了解,台灣碳權交易所不會採股票市場的公開交易形式,不讓散戶有炒作套利空間。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表示:
為避免「囤碳」來哄抬碳價, 環保署將限制交易對象,僅依法有抵換需求者(例如環評開發單位或碳費課徵對象),才能在碳權交易所購買國內碳權,以確保價格合理 。
碳經濟X加密貨幣的三大趨勢
而碳權交易有多夯,從全球經濟低迷的逆風下,全球碳權市場未見降溫就可略見一二。
全球市場預計在 2030 年時將達到數十億美元規模,但碳權的驗證與退役作業程序仍充滿挑戰。專注於提供 ESG 碳排放全生命週期中解決方案的台灣企業櫛構科技在 3 月撰文稱,區塊鏈技術有機會解決碳抵銷市場長期存在的問題,包括:如何驗證一個碳信用額度的獨一無二性、如何確保碳信用額度被「退役」、避免重複計算…等問題。
而碳加密貨幣(Carbon Crypto)生態目前則有三大趨勢:
- 低碳排區塊鏈:例如以太坊 2.0 將從 PoW 轉型到 PoS ,降低 99.95% 的能源消耗。
- 碳權貨幣化:區塊鏈技術如 NFT 具有不可取代性、不可合併、可銷毀等特性,因此特別適合應用於碳信用額度。巴西新創 Moss 開發的碳抵銷交易平台將碳抵銷開發項目所核發的碳權貨幣化,讓每一噸的減排量對應到一個 MCO2(全球第一個碳權虛擬貨幣),MCO2 今年成功在 Coinbase 上市。
- 區塊鏈驅動的碳交易所:NFT 或代幣化的碳信用額度已經開始在一些應用區塊鏈技術的碳交易所上買賣,例如,阿布達比已經藉由在 AirCarbon Exchange 上購買碳權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達成碳中和目標的城市。
台灣曾想發行碳權 STO?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交易所 Maicoin 集團其實早在 2019 年就曾想要發行「碳權STO」,創辦人劉世偉當時表示正與金管會密切討論,期待透過區塊鏈技術,將碳權代幣證券化,並與國際市場連結,組成碳權交易網路。
如果說是碳交易,現在的系統也可以做到,但代幣化的主要原因在於馬上可以把本地產出的碳權銷往全球,也可以從全球買入碳權,才不會出現各國之間的價差。
不過在金管會於 2020 年推出 STO 法規細項後,由於法規上的窒礙難行,Maicoin 似乎已暫緩該產品的推動。此前劉世偉受訪時表示:
因為世界各國對於交易碳權這件事仍舊陌生,若再加之 STO 這個還未被傳統金融認可的新概念,推行起來可說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