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家努力應對高通膨,中國卻面臨通縮危機,中國國家統計局周四公布數據顯示,中國 10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再度下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也連續第 13 個月下滑。
(前情提要:中國確定「增發1兆人民幣公債」A股強彈,但分析師警告:開心只有現在)
(背景補充:WSJ:中國財政嚴重失衡!爆發金融危機「不再難以想像」)
中國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最新數據顯示,中國 10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下降 0.2%,降幅高於市場預期,且時隔兩個月再度呈現負成長,主因是食品價格下跌 4.0%,尤其是豬肉價格驟跌 30%,影響了 10 月 CPI 數據。
過去 1 年多以來,中國 CPI 持續回落,今年 7 月、 10 月兩度陷入萎縮,與此同時,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也持續下滑,10 月 PPI 較去年同期下滑 2.6%,降幅大於 9 月的 2.5%,且是連續第 13 個月下滑。
物價下跌恐使中國陷入通縮的風口浪尖,在此惡性經濟形勢下,企業、員工會發現商品或工作收入減少,債務卻同樣沉重,相較之下,美國通膨率雖仍高於疫情前水平,但已大幅下降,歐洲則持續在與通膨作鬥爭。
紐約時報報導,食品價格變化可能是突發性的,不一定導致通縮或通膨,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 10 月核心 CPI 較去年同期上漲 0.6%,國際貨幣基金(IMF)第一副總裁 Gita Gopinath 週二表示,她認為中國可以避免通縮,疲軟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的低迷拉低了廣義通膨,但可能不會持續太久:
我們不認為中國將出現通縮的普遍趨勢,我們預計從現在起的一年內,通膨水平也將完全處於合理區間。
中國需更多刺激經濟措施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龐溟表示,對中國政策制定者而言,在疲軟需求下,應對持續的通膨仍是個挑戰, 中國仍需要適當的政策組合、更多的支撐措施,防止經濟進一步在通膨預期上繼續下行,進而危害商業信心及家庭支出。
中國政府一直推出措施刺激經濟,包括增發 1 兆人民幣公債、允許地方政府提前發放部分 2024 年債券配額等,但房地產危機、地方債務風險、與西方國家的紛爭等因素,都使復甦之路更加複雜化。
穆迪估計,中國經濟今年將如中國政府設定的目標成長 5.0%,2024 年、2025 年成長 4.0%,但由於結構性因素,中國的經濟成長趨勢仍面臨下行風險。
📍相關報導📍
美國議員要禁 Conflux 等「中國區塊鏈」!USDT也上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