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想來聊聊,仍處於技術發展早期的區塊鏈,在使用體驗出了什麼問題,以及大家怎麼樣去改進,目前有了哪些不錯的方案。以及區塊鏈的最底層基礎設施 — 公鏈,可以怎麼讓區塊鏈的各種應用擁有更大的彈性,去製造更好的使用體驗的產品。本文由專欄作者 威廉的分布式隨筆 撰寫。
上一篇《邁向趨近 Internet 的使用體驗〈上〉區塊鏈如何嚇跑使用者?》,我們提到目前處於技術發展早期的區塊鏈,在使用體驗上出了很大的問題。而錢包作為進入區塊鏈世界的入口,則是改進使用體驗的關鍵。上週提到兩個覺得不錯的改進方案-WalletConnect 協議和元交易,還沒有看過上一篇的同學,建議先回去閱讀上一篇。
今天,除了要把最後一個改進方案社交帳戶輕錢包介紹完以外,再來就準備進入本文的重點,公鏈如何為使用體驗帶來全面升級,一起看下去吧!
社交帳戶輕錢包:常用的社交工具 Wechat / Twitter即錢包
另外看到的一個酷炫的設計思路,是 BlockABC 推出的輕錢包方案。所謂的輕錢包,也就是能夠管理小額交易的錢包,並且可以讓任何人在微信、Twitter 等社交帳號裡面設立一組 6 位數的密碼。
作為小額收款的錢包,他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輕便,大家並不需要直接下載一個 App ,而是可以用社交帳號的小程序等等輕便的工具就能收取『加密貨幣紅包』,這和微信、Line pay 的收紅包使用體驗也幾乎是一樣的。
但其實 BlockABC 的巧思,就是在於『當用戶真的有幣了之後』,才會願意真正的去下載錢包 App 和使用它,到了這個時候,用戶再從輕錢包終將助記詞導出,並且匯入他們的錢包 App 中即可,這應用的是 OAuth 的授權登入技術,當只要確定了你的 Open id 之後,就能幫你生成一組助記詞。
所以他的小額支付非常便利,但長期而言用戶還是會需要自己備份錢包比較好,也不適合把過大的金額存於輕錢包。
延伸閱讀:關於2020年,三股默默成形的「產品趨勢」: 智能合約保險、聯合曲線、錢包的使用者體驗
這樣的工具,對於區塊鏈的入門而言,具有非常大的激勵與幫助,也揮別了過去錢包在用戶一踏入就被一種不熟悉的使用方式嚇得半死的問題。當然,也是個很有意思的區塊鏈運營工具,因為用戶完全是像在逛自家大院一樣的可以自然而然就知道怎麼使用這個錢包。
其實更早以前閃電網路上就有推出可以在 twitter 上進行小額支付的工具 tippin.me,只可惜沒有出現更泛化的版本。
如果對於 BlockABC 所推出的輕錢包有興趣,也歡迎參看他們的官網:
https://blockabc.zendesk.com/hc/zh-cn
—
以下這個部分,主要在和大家分享這半年來 Nervos 生態上發生了哪些使用體驗升級的提案和實現,而這些也源自於公鏈底層設計的一些創新~
—
公鏈能為上層應用帶來「體驗上的升級」
剛才我們說的三種使用體驗改進的方式,比較多的上層應用的設計巧思帶來的體驗便利。
但終歸一句:
區塊鏈的使用體驗障礙其實原自於底層設計的僵化。
能不能有更直覺的區塊鏈使用體驗一直是一個挑戰,因為區塊鏈雖然也是一串程式碼寫成的軟體,但公鏈本身卻非常像是『硬體』,部署好了之後,要改動、要分叉都是一件極其漫長的過程。
因此,公鏈在設計的第一天開始必須盡可能做到靈活與彈性。
首先,地址和密鑰管理,有沒有可能更為自由?
答案是可能的! 這也是 Nervos 這條公鏈從設計之初就一直非常重視的面向。
延伸閱讀:專題|五分鐘看懂 Layer 2:Bitcoin, Ethereum和 Nervos 第二層解決分案背後的設計邏輯
聽說用以太坊的地址可以收到 Nervos CKB 的公鏈原生代幣 CKB ?
今年年初,Nervos 的社群 Grant 團隊 Lay2 ,實現一個神奇的錢包 P-wallet,用以太坊的地址可以收到 CKB,很多人開始在問我:
這是跨鏈嗎?
不是! 而是因為 NervosCKB 上的密碼學原語是可以自定義的
Nervos 的編程模型 Cell Model 是泛化的 UTXO 模型, Cell 裡面分別有四個字段:Capacity(金額和存儲空間)、lock script(資產解鎖的規則)、type script 、data。
在 Nervos CKB 的底層設計中,交易簽名、客戶端驗證的簽名算法並非是硬編碼的,而是可以讓開發者做任意的編寫和抽換,同時有賴於基於 Risc-V 的 CKB-VM 性能足夠的強大,任何被編譯成 CKB-VM 能驗證的加密算法,都可以在不經過硬分叉的情況下就被使用。
在 ckb.pw 的例子中,他就是對 Lock Script 進行更動而已,因為以太坊簽名用的是 secp256k1,與 CKB 預設的相同,差別在於哈希函數,CKB 用的是 blake2b,而以太坊用的是 keccak256,因此只需要將提供驗證的哈希函數 keccak256 和原先的 blake2b 調換即可。
這象徵著什麼?
用戶不需要為了使用這條鏈的資產、應用,再多管理新的地址和密鑰對。
這是最基本的一層,再往另外一個角度看,當我在發送交易的時候,我的簽名工具可以是任何一個以太坊等用戶較多的工具常用的錢包,例如 Metamask、imToken等,已經在區塊鏈圈子裡的用戶,可以將他的的進入 CKB 的摩擦成本壓縮到最低,錢包的創建的步驟也可以在初期的開發過程中被省略。
任何在 CKB 上的應用可以因此而賦能,只要他所想使用的驗證規則和簽名算法有被放到 CKB 鏈上,那用戶直接用他們常用的這套驗證工具做交易的簽署(ETH 只是其中一種)。
以太坊是區塊鏈中最大的智能合約平台,比特幣是區塊鏈中最有價值的資產。未來可能還會有超過十億用戶的 Libra 或 DCEP 加入戰場,但此外,我們不妨先把視角放到廣袤的互聯網生態去看,當今天 WebAuthn 以及指紋解鎖、PGP Key 等等符合 FIDO(Fast Identity Online)的生態有多少的用戶,按照這套設計的思路,這些已經是大家習慣的驗證方式,或許在不久的未來都是可以移植到區塊鏈上的。
想想有一天,你用你的手指做一下指紋辨識,就生成了一個地址,以及簽署完成一筆區塊鏈上的交易,這會多麼的滑順~
手續費的靈活設置:用各種 toekn 付手續費和請他人代付都是可能的
自己的交易自己付這個概念對於互聯網用戶來說已經很難被接受了。
從底層出發,怎麼讓這件事情變得更靈活一點,這可以從 Nervos 的 Open Transaction 開始說起。
在 Nervos 上的交易和比特幣一樣,都是在上鏈前要先構造好的,也就是說輸入與輸出在上鏈前是確定的,而不需要透過鏈上的計算才會知道結果,所以交易手續費在上鏈前可知,因為所耗損的資源可以提前計算。
由於必須事前先構建交易,於是便有了 Open Transaction 這樣的協議提案,這個概念最早源自比特幣社群,因為在 UTXO 或者 Cell Model 的架構下,一筆交易裡面的輸出的生成必定符合輸入的規則,才可以被驗證上鏈,換個角度說說一筆交易是可以由多人組合的,只要符合組成規則就好。
同樣的,一筆交易裡面,使用什麼樣的 token 來支付手續費,在 CKB 上一樣是可以被用戶自己定義的。
如果對這個點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參閱 Open Transaction 的提案內容。
日前 Nervos 的國民學姊也曾經在線上用 Live Coding 的方式實現 Open Transaction ,歡迎大家來看看~
最後,手續費的問題其實會是 DeFi 的重大發展隱患。
這些故事都還在進行中,未來的區塊鏈要成為革命性的 Web3,在用戶體驗上勢必不能輸過以前的互聯網,並且要在這個基礎下,讓用戶體驗到區塊鏈的優勢與加成效果,這些除了有賴於應用層的巧思外,等層公鏈的靈活設計也彌足重要。
這個世界還在等待著 Blockchain for the 99%
當今世界的節奏越來越快,每過幾年,都會有一些革命性的產品,來向這個世界宣示新時代的到來,區塊鏈時代的會怎麼重新形塑世界,我很期待。
文章的篇幅很長,內容跨度也很大,有任何錯誤歡迎指證但求輕拍。
本篇文章為《邁向趨近 Internet 使用體驗的區塊鏈》系列的第二篇!欲重新複習首篇的朋友歡迎點擊連結前往《邁向趨近 Internet 的使用體驗〈上〉區塊鏈如何嚇跑使用者?》。
📍相關報導📍
去中心化金融|DeFi 很好,但開戶是硬傷 — 區塊鏈新創 Pelith 創辦人陳品:最好的錢包就是沒有錢包
威廉的分佈式隨筆|2020 區塊鏈備忘錄:公鏈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加密錢包商 Curv 獲 DCG Coinbase 等風投 6.7 億 A 輪融資,富蘭克林為主要客戶
讓動區 Telegram 新聞頻道再次強大!!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
LINE 與 Messenger 不定期為大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