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韭菜、你全家都是韭菜….
有句英文的俚語是這麼說的:
If it looks like a duck, swims like a duck,
and quacks like a duck, then it probably is a duck.
文句直翻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看一個東西像鴨子、游起來像個鴨子、叫聲也聽起來像鴨子,那他可能真的是個鴨子….
(本文出自3/29,關於秘銀的上架交易所的相關數據已更新)
今天我們得討論一下有關「秘銀 Mithril, MITH」,目前幾乎是空降於加密貨幣市場前一百名的幣種,而最最重要的是台灣出產的項目(MIT)。
但我得先跟大家直白地說,並不是很建議大家在這個時機點進場買秘銀、尤其是籌碼面都非常不明朗的情形下。
當然,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麻吉大哥、我也曾經幻想當個麻吉弟弟(底加底加)
但說真的,假如我們認真看一下這個專案,我認為一個擅未擁有穩定社群在背後支撐的加密貨幣,直接就衝到市值前百名、達到了一億美金的市場規模時,其實….非常危險。
重點是對於剛加入加密貨幣的新手還是韭菜們,都非常容易「追漲殺跌」,更別說秘銀跳過ICO(*1)這件事情了。
所以我們今天的主題,將會是圍繞在剖析秘銀這個專案的各個面向,來討論這個項目目前的情形,與為什麼有點危險的原因。
〈代幣分配〉
Token Exchange:30%
社交挖礦: 35%
團隊:5% ;
社群開發:20% ;
未來用途:5%;
早期支持與顧問:5%
→請注意,這部分是35%
指的是「公司握有35%以上的代幣操作空間,再加上有資金盤去穩交易所的30%,基本上有65%以上的代幣都在公司手上。」
先談談有關代幣(Token) → ”MITH”
目前的MITH是ERC-20型代幣,意味著你可以在ETH的主鏈上查到該代幣的分發情形,可以查看這邊;看得出來目前有將近一半以上的MITH都還未釋放在(公開)市場上做流通。
當然這部分白皮書也寫的很清楚: 35%留做社群挖礦、20%作為社群開發、5%團隊開發等,總之尚有70%的代幣還沒釋出。
在CoinMarketCap上也寫明了當下流通量只有三億左右,
且只有在OKEx上能做交易與流通。
而只上一間交易所某方面來說是有些危險,因為很多時候項目的好壞藉由交易所願不願意讓你上幣,是一個判斷項目好壞很好的方法。
當然,如果是資金強壓,交易所沒有理由會拒絕的;畢竟,不賺白不賺。
而秘銀募資與上幣的速度如此之快,想當然爾目前只有上一家OKEx這件事情我認為是非戰之罪;相反的,假如未來秘銀能在更多交易所上架MITH,我個人是樂觀其成的。
(本文出自3/29號,秘銀至今已經上架Bithumb、Bitfinex、BitoPro與其他交易所)
至於為什麼只上一間交易所會很危險呢?
這邊舉個好笑的例子,大家都聽過台灣炒房界的”三黃一劉”吧?裡面的帥過頭最近也來炒幣,而他某次的講座也有提到幾個他炒幣的概念;裡面有一項就是他只投資在30個以上交易所上架的貨幣。
所以,老師在講時、你一定要認真聽。
從「代幣分配」我們可以發現什麼?
回歸到募資的方式在當下以代幣形式出現之後解決了什麼,除了幫助好的團隊、項目,擺脫了過去專案資金籌措時不必要的困難以外、也節省了許多過去來往於投資人之間所耗費的不必要溝通成本、時間成本。
當然,這時候眾籌的詬病就是錢太好進來了;過去要達到群眾募資的效率實在太慢,你可能要找VC、上Kickstarter等等,而現在用代幣(Token)的形式,便可以短時間內的籌措大量資金。
從OKEx上的資訊我們可以發現到,天使輪、預售輪的募資在短短五六個月就結束所有眾籌期,且跳過了一般項目都會做的ICO(貨幣公開募資);可想而知的是秘銀並不缺資金。
而看到了團隊顧問陣容,也可以很容易明白、除了麻吉大哥的財力以外、還有Maicoin當家劉老闆站台,而Maicoin長期掌握台灣入金窗口的地位享受溢價優勢、與近期動作頻頻,打算開交易所的他來說,也的確一點都不缺任何資金。
那麼,跳過眾籌期的秘銀代表了什麼?
→項目方一點都不急著為資金而出脫代幣。
專案的核心: 技術、團隊、資金,還有「社群」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社群,我們常說一個項目的所呈現的價格,其實與持有人的「信仰」有關,那信仰是甚麼? 信仰對我來說是不管價格的波動有多少、是漲還是跌,我都不為所動、不會進行任何操作。
理由是什麼?因為我看的是該項目長期的投資、我看的是該項目所解決的問題是甚麼;這是至關重要的,那個項目解決的訴求到底是什麼?
當然這牽涉到一開始的核心,區塊鏈的出現、比特幣的出現、以太幣的出現,目的到底是什麼?
他們背後都有一些訴求的目的與理想,所以我認為買每一項加密貨幣以前,你都該問自己以上的問題,如果那個項目所解決的並非長期以來所面對的痛點或疑問,那我的建議是持保留的態度看待它、重新思考入手的論點。
回歸到社群面
秘銀的天使輪投資、私募,再到流入市場做流通,短短的半年就完成了。而社群力的部分我們得從幾個面向去思考,可以先嘗試從幾個面向開始分析,看看他們的社群媒體:
我想我們可以從中理性地衡量一件事情,除了電報群的一萬五千名粉絲以外,以上這些社群媒體所能凝聚的力量,可能….目前還不足以支撐目前巨大的市值「一億美金」。
當然,事情的思考方向是要多方衡量、或是比較的。
我們來看看另外一個目前市值百名上下、為人所知的項目(至少在國外來說)
舉個例子:
譬如有在Cobinhood交易所上架的專案【TenX】,
撰寫的當下市值來到了1億美金(Rank95),與目前的秘銀約略差不多市值。
而TenX致力於加密貨幣與DebitCard彼此之間的轉換,且該項目已經從2017年6月開始在市場做流通、也已經有了實際可使用的產品。
可以看一下他們如此市值的同時,社群力量有多少、而社群規模可以大略當作考量持幣者的抗壓性(心理素質)有多少,會不會隨時恐慌性拋售等;
而從YouTube的頻道也可以看得出來CEO本人也是相當致力於社群維護,藉著影音頻道、與社群媒體營造出專案與社群之間的關係。
至於TenX的產品,其實已經有一些實體落地的服務可以讓支持者們使用了,但礙於支付類型競爭者眾,所以才會目前還只位於加密貨幣市值排行榜上的百名上下之間波動。
不過整體看來還是能感受到TenX團隊的努力、倒是考量未來發展,個人認為支付類的項目還有很多得去跨越的難題,不過在這邊就不多做說明了。
回到「產品本身」、與「商業模式」
回到秘銀身上,目前秘銀落地的項目為「Lit」;
其產品所設定的定位為:「去中心化社交網路」
簡而言之,產品圍繞在”去中心化”&”社交媒體”;當然,這部分其實不免讓人想起曾殺到市值前五的TRON….
Anyway, 社群媒體的需求一直都在,倒是藉著撰寫這篇文章的同時,其實我還特別去下載了一下應用程式來試玩,建議大家買秘銀幣之前也應該去嘗試看看。
商業模式 & 社交挖礦
根據白皮書的了解,是採分享越多、瀏覽量回饋至發表動態的用戶本身。
舉這個白皮書上的例子,就是你分享愈多、別人點你愛心愈多,按照回饋公式就會自動給你該量的MITH。
白皮書上取的例子是:
觀賞量:愛心 → 1:5 的比例去做MITH的發放
根據社群發礦量來說可以藉由上圖來看到,一開始的按讚與挖礦機制是最好的,就是愈早加入愈多秘銀可拿啦!
而目前能夠發表的內容僅是限時動態而已,這對於一個現實生活一點也不能夠限時的人來說,我實在不能接!受!啊!
到了最後….
回歸到目前秘銀已公布的資料,以及我們上述的分析。
我們可以鄭重地說,目前的MITH已經超過了它該有的市值。
我知道這麼說會讓很多人敢到不滿,但我的理論有以下幾點:
- 今天就算馬雲開一間成立六個月不到的新創、落地產品都沒有、社群也都還沒建立好的公司,市值會來到兩億美元嗎?
- 而提供的平台與App有藉著+區塊鏈技術而改變甚麼嗎?
- 目前你手上的MITH除了拿來交易成BTC或ETH以外,還可以拿來?
No, 沒辦法.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去年九月會強制監管加密貨幣、或是巴菲特會認為加密貨幣會走向糟糕的Ending的原因之一,因為有太多人不知道自己在買什麼東西。
尤其是一間公司的產品還沒實際落地的情形下,
這叫過度樂觀、與投機,根本不叫投資。
而這時候就是所謂的泡泡(Bubble)了!
到了結尾,我們必須承認「人是天生不擅長處理數字概念的生物」,
對數字的感覺也是特別差的。舉個例子:
- 今天出門在地上撿到一百元
- 到公司被同事借走一百元
哪個感覺比較有感?相信答案呼之欲出。
※小記
「富貴險中得」是拿來形容幣圈再貼切不過的一句話了。
過去我們已經聽聞過無數大大小小靠著炒幣的暴富的案例,我們未嘗不是希望自己永遠是贏的那個人呢?同時你得不斷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就是別落入“倖存者偏差”(*2)的思考盲點裡面。
追求捷徑會讓我們疏忽過程,錯把結果當目的;讓人感到雀躍的並非是單指到達目標的那一刻、而是回首一路上的樂趣與考驗。
希望大家別在加密貨幣交易世界裡迷失了自己,有時候好好把時間與精力投注在對的事情,可能才是最大的無形收穫。
最後,投資理財有賺有賠;你唯一能做的並不是聽信別人的建議而購買,應該做好功課與研究,或是本來就別做能力圈以外的事情。
至於如何挑一支好的貨幣,可以參考這支影片。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zviRKTavo]
?相關報導?
【動區專欄】 0x(ZRX),— 去中心化交換協議(上)
【動區專欄】秘銀與M17上市兩樣情,黃立成這次似乎摔了一跤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